English

风云吞吐广州港

2001-01-01 来源:光明日报 ●本报记者 戴自更 本报通讯员 区冠池 我有话说

广州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天然良港,它处在珠江出海口,背后有广阔的经济腹地。清朝中后期,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,广州港一度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。而广州港20世纪的百年沧桑史,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。

辛亥革命后,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曾在他的《建国方略》里提出了建设“南方大港”的构想:把广州港建成“南方大港”,使广州不仅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,发展贯通中南、西南的水陆交通,还使其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出海口,成为中国通往世界的一扇门户。

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固然诱人,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,经济命脉乃至政权都在列强的手中,兴建“南方大港”的计划当然是空中楼阁———在国民党执政的几十年中,仅在黄埔建了400米能靠3000—4000吨船舶的码头和堆场。广州港仍是一个主要靠人拉肩扛进行装卸的落后港口,其年吞吐量最高时不过300万吨。

共和国建立初期,百业待兴,交通先行,建设广州港也成为国民经济非常迫切的要求。从1953年起,广州港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。

在黄埔外港区,在原先国民党统治时期建的400米码头的基础上,先后续建了中码头和黄埔大码头等几个万吨级的泊位;同时对出海航道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,把原来只有-5米的航道疏浚深至-7米,使万吨货轮能直达黄埔港区。

新泊位的建成大大推动了港口的机械化进程。新中国建立前,广州港的装卸作业多靠人力,较为先进的搬运工具为手推车。而到六十年代,通过土洋结合的办法,不断改进港口的装卸设施,大量使用龙门吊、机动搬运车等,使其逐步达到了半机械化水平。

广州港得以大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,八十年代,新建并投入使用的3000吨级以上的泊位达19个,增加通过能力近千万吨,并相应增加了仓库、堆场、机械设备和公路、铁路等设施。据统计,这十年间的建港规模、投资规模都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。

进入九十年代,随着西基煤炭码头、黄埔集装箱码头和新沙港区的建设,广州港的规模进一步扩大,特别是新沙港区的建设更引人注目。新沙港一期十个3.5万吨泊位工程十年前开始建设,前五个泊位已于1995年8月投入使用,后五个泊位也于2000年4月28日通过国家正式验收。此工程的完工,使广州港拥有了粮食、原油、煤炭、化肥、矿石、集装箱等专业码头,标志着广州港已经实现了从半机械化向专业化、现代化的跨越。

另外,随着世界运输船舶的大型化,出海航道浅窄成了制约广州港发展的瓶颈。经过多方努力,投资7.5亿元的浚深出海航道的工程终于在1998年底开工,现在这一名副其实的生命线工程已经接近尾声,航道的用水深度已达13.5米,5万吨级的船舶可以直达港内。

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经过漫长的岁月,广州港重新焕发出了青春。如今,广州港辖岸线达400公里,有泊位900多个,其中万吨级以上41个,万吨级作业锚地36个,最大的锚泊能力15万吨,库场面积100多万平方米。在硬件设施日趋现代化的同时,广州港还不断改革管理体制,促使自己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,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。去年吞吐量达到10156.5万吨,在全国排第二,跻身于国际上屈指可数的亿吨港行列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